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welcometo欢迎光临888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极端天气灾害下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升的现状困境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对企业安全生产构成严峻挑战。本文基于极端天气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当前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技术应用落后、员工防灾意识欠缺、供应链韧性不足以及适应性管理规划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企业安全生产韧性能力构建的实践路径,旨在为企业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实现长期安全生产提供实践建议。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灾害正从宏观环境议题演变为影响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现实威胁。极端高温、强降水、干旱及台风等灾害事件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同步增强,复合型灾害多发态势明显。对于经济体量庞大、产业链条完整的中国而言,极端天气灾害不仅意味着灾害防治成本的增加,更对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形成了巨大挑战。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导致的制造企业生产线年长江流域持续性高温对工业生产造成的电力约束,均表明极端天气灾害对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带来了更高挑战。

  在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从简单的“事故应对”模式逐步发展成包含风险识别、过程控制和应急响应在内的三位一体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这种标准化体系基于主动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形成贯穿于生产全周期的安全管理闭环,从而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升事故处置效率。然而,这种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防治极端天气灾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端天气灾害因其突发性、复合性和超设计阈值的破坏强度,灾害预判和应对难度更大,其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往往超出企业日常风险管理体系的承受能力。

  本文立足于极端天气灾害与企业安全生产的交叉领域,通过分析极端天气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指出了当前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了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韧性能力的实践建议。

  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从时间分布来看,《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历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近三十年来极端高温、强降水、干旱、寒潮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所增加,极端高温天气占比增幅明显。《中国气候公报(2024年)》指出,2024年全国的平均气温为10.9摄氏度,较常年(9.89摄氏度)偏高1.01摄氏度,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在降水方面,2024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7.7毫米,较常年偏多9.0%,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三多,仅次于1998年的713.1毫米和2016年的711.0毫米。

  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极端天气灾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华北、黄淮地区近年来888集团官网入口高温热浪事件频发,2023年初夏,该区域连续遭遇5轮高温过程,北京、天津等70%面积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强降水事件则主要集中在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如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暴雨,河北临城县累计降雨量达1003毫米,相当于当地两年平均降雨量。寒潮和低温冻害主要影响我国华北、东北及新疆等地,如2023年1月黑龙江省漠河市最低气温达零下53摄氏度,刷新我国实测最冷纪录。

  从灾害类型来看,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包括洪涝、台风、干旱、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等主要类型。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所有自然灾害中超过90%,且近三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此外,复合型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显著增加。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旱涝急转、高温干旱叠加等复合型灾害。例如,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先遭遇极端高温干旱,随后又出现强降水,是典型的旱涝急转事件。总体而言,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呈现出频率增加、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类型复合化的特征。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这种趋势预计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剧。

  极端天气灾害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冲击,其破坏力贯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当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时,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可能面临设备故障、人员安全、原材料供应和商品运输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在暴雨、台风或持续高温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往往更容易遭受直接的物理损害。强降雨和洪水可能导致电气设备短路、金属部件锈蚀,特别是地下设施和低洼厂区更易遭受浸泡损坏。例如,2023年江苏金迪克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出现特大暴雨,公司厂房被淹,流感疫苗车间受到渗水影响临时停产。此次停产导致其产品上市销售时间推迟,错过销售旺季,使公司损失了长达三个月的营业收入。此外,其他类型极端天气灾害也会导致企业生产设施设备受损。台风等强风天气会造成厂房屋顶掀翻、外立面破损;持续高温会加速生产设施部件老化,加速机械磨损;极端低温则可能导致管道冻裂、液压系统故障等问题。这些损害不仅会造成设备性能下降,更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滞。

  极端天气灾害也会直接威胁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突发性伤亡或长期健康损害。强降雨、洪涝灾害可能导致作业场所淹水、设备漏电,增加触电或溺亡风险。极端高温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急性病症,长期暴露还可能造成慢性器官损伤。2022年部分建筑、环卫等行业户外劳动群体以及缺乏通风降温措施的工厂工人中暑甚至被确诊为热射病。河南一名洗碗厂工人在高温车间工作期间因热射病死亡,送医时体温高达42摄氏度,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去世。此外,极寒天气也可能导致人员低温冻伤,甚至因道路结冰、能见度低而引发交通事故。大风、台风等极端天气还可能造成高空坠物、建筑坍塌等意外伤害。

  极端天气灾害引发的供应链中断也会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直接破坏交通基础设施,导致商品或原材料运输延误或中断;同时,供应商或客户因灾停产也会造成关键零部件断供或商品积压。这种连锁反应会使企业面临生产逾期、库存成本激增、订单不能及时交付等多重压力。以制造业为例,当灾害导致区域性物流网络瘫痪时,即使企业自身未受直接损害,也可能因供应链中断而被迫减产停产。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往往会通过产业链传导,逐级累加,最终放大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例如,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导致富士康郑州厂区停产数日,物流瘫痪、零部件供应中断。作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郑州厂区停产直接波及上下游数百家供应商和客户,全球智能手机供应链受冲击,苹果被迫推迟部分新品交付。

  相比于极端天气灾害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的直接威胁,次生灾害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以洪涝灾害为例,强降雨可能导致企业废水处理设施受损,致使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污染周边水体与土壤。2020年8月17日,四川省阿坝州因持续强降雨引发山洪,洪水直接冲入四川岷江电化有限公司厂区。厂区内储存的50余吨电石遇水发生剧烈反应,产生乙炔气体并引发爆燃,形成大量有毒烟雾,但因处置及时,未造成污染扩大和人员伤亡。此外,台风、龙卷风等灾害也可能损毁化工企业储罐或管道,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直接危及员工生命安全。极端高温或干旱也可能使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员工健康问题。长期来看,环境污染还可能引发周边居民投诉或政府环保处罚,迫使企业停产整改,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并损害企业声誉。

  极端天气灾害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形成了巨大挑战。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灾害风险防范,但在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技术应用落后、员工防灾减灾素养欠缺、供应链韧性不足,以及适应性管理规划缺失等方面。这些困境不仅制约了企业的灾害应对能力,而且进一步放大了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企业基础生产设施的抗灾能力不足是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短板。对于多数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其厂房、机械设备、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仍沿用旧设计标准,难以抵御台风、洪涝、持续高温以及低温冷冻等极端天气的冲击。例如,沿海企业厂房屋顶抗风等级不足,强台风过境时易发生坍塌;内陆地区企业的地下配电房在暴雨中易发生积水倒灌,从而导致生产瘫痪。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方面,企业防灾改造投入与短期经济收益不成正比,部分经营者存在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现行基础生产设施抗灾设计标准落后,未能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型灾害影响。

  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安全生产领域,为风险预警、隐患排查等环节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普及仍面临诸多障碍。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巡检模式,依靠经验判断和纸质记录,难以实现全天候监测。这种技术应用滞后的负面影响在极端天气灾害下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前有媒体报道,安徽省蚌埠淮上化工园区一家企业在遭遇持续高温天气时,因温度传感器故障未能及时掌握储罐温度变化情况,导致安全生产隐患未能及时被发现。类似情况在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也时有发生。

  企业员工在突发极端天气灾害中的防灾减灾能力与意识存在明显不足。由于极端天气灾害的偶发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常态化防灾培训机制,员工对极端天气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基本概念层面,缺乏对具体灾害特征、预警信号和应急处置流程的系统掌握。在日常管理中,安全生产培训往往侧重于常规操作规范,针对极端天气的专项演练频次不足且内容单一,导致员工实际应对能力有限。此外,外包人员、临时工等非正式员工常被排除在培训体系之外。这些防灾意识薄弱群体在灾害中更易出现危险行为,并引发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

  企业在供应链运营和管理时多将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置于首要地位,通过减少库存、精简供应链关系、集中产能于低成本区域等方式,压缩生产、储存和运输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然而这种考虑却忽视了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在极端天气发生时,供应链结构单一、对关键上下游企业依赖度过高的企业会因为应急缓冲能力弱而陷入更深的困境。在供应商层面,一旦关键供应商因灾暂停生产或物流节点因灾关闭,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中断,那么即使企业处于非受灾区域,也会受极端天气灾害波及而影响正常运营。在客户层面,当关键客户受灾害影响而中断生产或减小产品需求量时,企业正常生产的产品积压在仓库,导致储存成本的增加。此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也普遍缺乏信息共享和生产协调机制,对极端天气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不及时,进一步放大了灾害的负面影响。

  当前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风险时,普遍缺乏长远、系统的气候适应规划。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气候风险评估机制,对区域性极端天气事件的演变规律、发生概率及潜在影响缺乏科学预判,导致防灾决策缺乏针对性。在管理体系方面,企业安全生产规范通常沿用传统灾害应对框架,未能针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特点进行动态调整,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即使有部分企业会根据近期遇到的灾害情况,对厂房、设备等硬件设施进行局部改造,但这些临时性措施往往没有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通常更关注眼前的防灾投入,而忽视了建立持续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机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气候适应规划,在面对当下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时,企业往往只能被动应对,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抗灾能力。

  面对极端天气灾害,企业必须立足安全生产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突破当前困境。本文基于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尝试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应对措施,实现从被动应急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为企业应对极端天气风险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在提升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方面,企业需要开展全面的脆弱性评估,识别关键设施的风险薄弱点。对厂房、仓库、管线等重要建筑进行抗灾加固,采用更高标准的防洪、防风、防雷设计规范。特别是对电力系统、供水系统等生命线工程,应当配置备用电源、防水设施等应急保障方案。同时要建立基础设施的定期检测维护制度,确保抗灾设施始终处于正常运营状态。此外,在选址布局上,企业应当规避洪水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高风险区域,必要时考虑迁移或分散布局以减少风险。

  技术装备智能化改造是提升安全生产能力的关键支撑。企业应当加大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升级投入,推进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网络,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水位等环境数据,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同时建立灾害早期分析预警机制,明确预警信息的接收、研判和处置流程,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同时要重视技术装备的适灾性测试,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基本功能。

  员工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必须全面提升企业员工防灾减灾素养。企业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将极端天气应对能力纳入应急管理培训,特别要加强对新员工和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当包括灾害识别、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实用技能,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让员工熟悉逃生路线、应急装备使用方法。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员工防灾能力纳入岗位能力评估体系。同时要培育企业安全生产文化,通过宣传培训、“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持续强化风险意识。

  增强供应链韧性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路径。企业需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极端天气灾害中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在供应链关系选择上,企业应当综合选择多元化的供应商和客户,减少对特定企业的依赖,从而分散风险。在库存管理中,根据对极端天气灾害影响范围的预估,制定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应急储备计划,适量生产。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可以与上下游联系紧密的企业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发挥供应链协同优势,共享极端天气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方案,及时调整生产。

  完善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规划是企业实现长期生产安全的战略要求。企业应当建立气候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分析区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潜在影响,尤其要关注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灾害对生产设施、危害物质泄漏和员工健康的影响。建立灾后评估和学习机制,通过复盘不断完善应对策略,重点优化早期预警、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等关键环节。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区域防灾减灾相关规划,共享信息资源,提升整体抗灾能力。通过系统性规划和管理,降低极端天气灾害风险对生产经营的冲击,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下依然能安全稳定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的频发性和破坏性持续增强,给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极端天气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企业生产运营的多维影响,揭示了当前企业在安全生产能力建设中面临的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基础薄弱、技术应用落后、员工防灾意识欠缺、供应链韧性不足以及适应性管理规划缺失等现实困境。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必须转变被动应对的思维,通过升级基础生产设施、技术装备智能化改造、强化员工应急培训、完善气候适应规划等系统性举措,切实提高极端天气灾害背景下企业安全生产能力。

  ●作者:魏玖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兴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杂志2025年第7期 原标题《极端天气灾害下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提升的现状困境与实践路径》编辑:冯双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王楚钦坦言世界上没人赢他会有信心?无世界排名?不妨碍樊振东依然称霸乒超

  何小鹏回应一年多换掉十几个高管:大部分人都是主动退休,当时公司挑战很大,和骨干吃了几十顿饭最后吃饭的人走了30%左右

  MCN乱象调查⑥:男领导群里“开黄腔”侮辱性发言,要求17岁女生“擦边”引流

  英超BIG6本轮仅曼城&曼联无缘胜利,曼联开赛2轮最惨1平1负排第16

  英伟达被曝 2026Q1 完成 Rubin GPU 所需 HBM4 12Hi 最终质量测试

  联想拯救者回应 Y9000P 笔记本屏幕像哈哈镜:OLED 无法绝对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