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托底驱动产业实现升级
发布时间:2025-08-2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依旧缓慢,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滞后效应逐渐显现,世界经济格局愈发复杂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较2024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彰显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此,本期《理论研究》专访了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博士,深入剖析宏观经济结构创新背后的深层逻辑,探讨经济增长新动力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实现了5.3%的增长,您认为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李湛: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5.3%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有效托底以及内需市场的持续回暖。首先,政策层面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财政政策方面,国债发行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发行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尤其是特别国债的提前发行,有效保障了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统计显示,上半年共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5550亿元,较去年同期进度加快18个百分点;货币政策方面,流动性保持充裕,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一步下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其次,内需市场的持续回暖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消费方面,尽管居民信心仍在修复中,但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以及服务业消费的升级,推动了消费市场的逐步回暖;投资方面,基建投资的发力对冲了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同时制造业投资保持了一定韧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增长显著。

  最后,在出口方面,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但多元化市场拓展以及政策支持下的转内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压力。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上半年经济的稳定增长。

  《金融时报》记者:您提到消费市场有所回暖,那么如何看待当前消费市场的表现及未来趋势?

  李湛:当前消费市场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分化特征。一方面,消费的深层次修复依赖于居民就业和收入的稳步改善,进而提振信心,突破原有的谨慎态度,但这一过程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居民部门商品消费对国补资金的依赖度较高。据商务部统计,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商品消费约1.3万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7%。2025年1月至5月,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4%。这表明国补政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但也反映出居民消费的自主性有待提升。

  从消费的未来趋势来看,消费市场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信心的提升。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例如,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等方式,来促进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此外,推动消费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如文旅休闲、健康养老、体育赛事、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也是未来消费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2024年下半年出台的大规模“以旧换新”刺激政策,为汽车、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提供补贴,带动了相关消费的增长。据估计,2024年至2025年,合计超出基线需求的前置消费规模较大。然而,从长期来看,仅靠短期补贴政策难以实现消费的持续增长,制度改革才是激发中长期消费潜力的关键。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改善现有社保体系,降低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保缴费标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将有助于释放中长期消费潜力。

  下半年消费市场有望继续回暖,但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从当前数据来看,消费的内生修复仍然较为缓慢,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政策方面,预计将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特别是在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领域。例如,政府可能会继续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涵盖更多品类的商品,如家电、汽车、电子产品等。同时,政策也将更加注重服务消费的升级,支持文旅休闲、健康养老、体育赛事、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的发展。这些领域不仅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此外,政策还将通过保障改善民生来扩大消费需求,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释放更多的消费潜力。

  李湛:下半年投资的重点方向将聚焦于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即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看,新基建领域(如5G、数据中心、特高压、新能源)将是政府投资的核心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短期增长,还能为长期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也将得到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卡脖子”领域,政策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城市更新和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也将成为投资的重要方向,这些项目不仅能够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还能提升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政策方面,将特别强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产权保护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重大项目建设中来。这不仅能够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还能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实现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双赢。

  《金融时报》记者: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下半年出口形势如何?

  李湛:2025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较为复杂。上半年出口展现出了一定韧性,但下半年压力加大。美国加征关税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外需面临较大挑战。从出口目的国来看,2018年以来我国持续拓展出口目的国,东盟占比明显提升,美国占比则降至11.9%。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政策应对方面,多元化拓展出口市场、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以及持续谈判是关键。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是缓解外需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例如,2020年疫情冲击外需和供应链时,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明确符合国内产品标准的外贸产品便利办理国内商品流通、加强电商平台和“两新一重”项目对接外贸企业的举措。此外,落实5月中美联合声明与6月两国元首通话以及伦敦谈判取得的成果,在框架、机制内谈判,但结果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出口的未来趋势来看,出口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需求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出口环境,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例如,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优化贸易结构等方式,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此外,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也是应对出口压力的重要举措。

  《金融时报》记者:在产业升级方面,您认为政策将如何支持?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政策将如何推动其发展?

  李湛:产业升级是下半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向,政策将通过多方面支持产业升级,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领域。首先,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重组有望加速,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政府将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其次,治理企业无序竞争,结束企业无序竞争的边际放松期,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支持高科技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合作和市场拓展,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例如,人工智能(AI)、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还促进了智能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此外,随着全球对中间品和资本品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在这两类产品中份额领先,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需要关注产能过剩问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调节等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此外,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也是应对当前产业挑战的重要举措。

  李湛: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下半年政策将把稳就业放在首位,特别是针对青年就业问题,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首先,政策将通过多渠道促进就业,包括支持创业、拓展就业岗位等。例如,政府将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创业培训等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同时,政策也将通过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针对青年群体的就业岗位。此外,政策还将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888集团官网入口和就业竞争力。例如,政府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政策也将通过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劳动者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金融时报》记者:您对202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整体展望是怎样的?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如何托底经济增长?政策的重点方向有哪些?

  李湛:尽管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总体来看,202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有望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保持稳定增长。政策的协同发力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消费和投资的双轨并行将推动内需市场的持续回暖,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对下半年经济的稳定发展充满信心。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中国经济将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的动力。同时,通过扩大内需市场,中国经济将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此外,中国在应对通缩压力、稳定物价水平等方面的政策经验,也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宏观政策方面,将更加注重稳就业、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202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方向。会议强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并将稳就业放在首位,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升级也是下半年政策的重要特点。会议提出加快政府债券发行(特别国债或提前)和基层“三保”兜底(转移支付加码),货币“保持流动性充裕”,对比4月会议删去“合理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暗示LPR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结构性工具将聚焦科技创新、消费、小微、外贸四大领域。

  在扩大内需方面,会议提出了“双轨并行”的策略,即消费提振与有效投资两条主线协同发力,同时将民生保障作为支撑消费能力的关键基础。消费提振将从商品扩容到服务升级,特别强调“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如文旅休闲、健康养老、体育赛事、数字内容服务等领域。投资方面,将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即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新基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城市更新、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特别强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是解决当前投资领域结构性问题的关键。

  此外,会议首次单列“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重组有望加速,要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半导体、AI等卡脖子领域有望继续得到较大政策支持,强调“治理企业无序竞争”,企业无序竞争的边际放松期结束。

  总体来看,2025年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将更加注重民生托底、产业升级和风险出清财政货币协同发力,但传统刺激模式大概率不会重现。政策将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