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专访丨张钟文:老城区道路焕新颜 沿江高铁千里驰骋——“两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储能蓄力
发布时间:2025-08-2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在河北省固安市的老城区,居民们最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过去,每到雷雨时节,小区门前的道路就会严重积水,居民出行困难,家中电器也因老旧燃气管网的不稳定而频繁出现故障。随着“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持续推进,老城区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好了,门前宽敞的柏油马路,雨天出行不用再摔两脚泥。不仅不再担心动不动就停水检修的问题,家里的燃气费用也因新管网的高效利用而降低了一些。”固安城区居民李锐谈到今年以来城市更新带来的新变化。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5年第三批超3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资金,今年8000亿元项目清单全部落地。从沿江高铁的轰鸣建设到城市地下管网的悄然升级,从“三北”工程的生态屏障筑牢到充电桩网络的逐步完善,“两重”建设正以“战略牵引、民生为本”的鲜明特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张钟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重’建设不是简单的投资刺激,而是立足长远的系统性工程,既补短板强弱项,又育新机开新局,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框架。”

  “‘两重’政策的核心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政策。”张钟文开门见山指出其定位。在他看来,这一政策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共同构成了“两重”建设的底层逻辑。

  战略牵引性是“两重”建设的首要特征。它重点弥补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短板,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网络领域与新兴网络领域的正外部性作用。传统网络领域如铁路、电力、油气管道等,通过升级改造提升跨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新兴网络领域如卫星互联网、充电桩、低空经济等,则通过超前布局抢占发展先机。“这种‘传统+新兴’的双轮驱动,能充分放大投资乘数效应。”张钟文解释道。以沪渝蓉沿江高速铁路为例,这条连接长三角与成渝地区的大动脉,不仅直接拉动钢铁、建材等行业投资,更将通过缩短区域时空距离,带动沿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升级,预计全线贯通后每年新增跨区域贸易量有明显增长。

  政府主导性是“两重”建设的关键保障。“两重”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社会收益高于局部收益的特点,需要中央政府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来弥补市场失灵。张钟文以“三北”工程为例:“这类生态工程投资大、见效慢,单个企业或地方政府难以承担,但它对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通过中央统筹资金和资源,才能确保工程持续推进。” 自2024年起,“三北”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两重”建设范围,已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577亿元,全面推动三大标志性战役在重点区域落地实施。

  长期性则是“两重”建设的鲜明底色。依托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两重”建设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安全能力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确保政策连续性。“不同于短期刺激政策,‘两重’建设着眼的是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需求。”张钟调。

  实施一年多来,“两重”建设的成效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传统领域,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加速从“基本覆盖”向“高质量服务”升级。西藏那曲的牧民定居点通过“两重”资金支持,建成了抗寒保温的标准化住房和清洁能源供暖系统;云南怒江的乡村公路网经过改造,路面硬化率有了显著提升,农产品出山时间大幅压缩。

  在新兴领域,“两重”建设推动5G网络、卫星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布局。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卫星互联网已实现对我国领土、领海的全面覆盖,888集团官网入口在远洋渔业、应急通信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央国企作为投资主力,有效承担了高铁、移动通信网络等社会效益远超直接收益的项目。

  8000亿元“两重”建设资金如何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张钟文指出,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政策机制和实施路径,实现资金投向精准化、使用高效化、监管全程化。

  动态优化资金投向与项目筛选是资金精准使用的第一道关卡。“‘两重’资金投向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动态调整,既确保契合国家战略,又贴合地方实际需求。”张钟文解释道。中央层面明确城乡融合、能源安全、科技自立自强等支持范围,地方则结合区域特点谋划项目。在浙江,当地依托“两重”资金支持,将钱塘江流域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带动了民宿经济发展;在陕西,资金重点投向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兼顾水土流失治理和粮食产能提升。

  项目筛选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建立了严格的审核标准。“每个项目都要经过‘规划符合性、前期成熟度、效益可持续性’三重评估,确保资金流向‘十四五’规划内的重点工程。”张钟文介绍。在第三批“两重”项目中,对于一些项目因前期手续不全或不符合规划被暂缓入库,有效避免了资金“撒胡椒面”式使用。这种精准筛选让资金集中投向关键领域——在能源安全领域,相应的资金投入用于特高压输电通道和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提升了跨区域能源调配能力;在科技自立自强领域,相关资金支持的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已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成效。

  全周期监管与绩效评估则为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装上“安全阀”。财政部牵头建立了覆盖资金“筹集—拨付—使用—运营—偿债”全流程的监管体系,借助“国债资金溯源平台”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更值得关注的是监管技术的创新——区块链技术被引入资金监管,为每笔支付生成可验证的数字凭证,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用途不可篡改。“这从技术上杜绝了挪用、截留资金的风险,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张钟文评价道。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和协调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推动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纵横联动、协同高效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单位落实监督管理责任,推动投资项目有效实施、投资计划规范执行,促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更好发挥综合效益。这种机制有力督促项目单位提高管理效率,确保资金“快落地、早见效”。

  在资金使用创新方面,“两重”建设探索出“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战略走”的闭环机制。超长期国债资金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形式,形成“中央引导、地方配套、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江苏南京,“两重”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在广东深圳,当地相关部门通过设立“两重”建设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两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张钟调,这一政策在民生领域的成效已实实在在体现在群众的获得感中。从充电桩网络到居民供暖,从地下管网到住房教育,“两重”建设正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改善,书写着民生福祉的温暖答卷。

  在绿色出行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两重”资金重点支持的新能源设施建设,让新能源车车主告别“里程焦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已突破1440万台,同比增长45.1%。值得关注的是,1—5月,桩车增量比达1: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475.3万辆的销量增长形成良性适配,基本满足车辆充电需求,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居民供暖条件的改善让寒冬更有温度。针对非集中供暖区居民需求,“两重”资金支持的热力管网延伸工程,让更多家庭告别“煤炉取暖”。在河南南阳,通过改造老旧管网和建设分布式供暖站,居民们用清洁能源取暖;在四川巴中,“两重”资金支持的生物质供暖项目,利用农业秸秆发电供暖,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地下管网改造则为城市安全“兜底”。燃气管网升级、雨水管网扩容等工程,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风险。“十四五”期间,北京累计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700余公里,消除历史在账占压隐患5114处;上海持续推进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顽疾”,“看海模式”成为历史。“地下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两重’建设让这些隐藏的民生工程真正发挥作用。”张钟文说。

  面向“十五五”,“两重”建设将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发力点。张钟文指出,未来将重点推进三大方向:一是传统网络升级,实现基础设施向“高质量服务”跃升,增强能源管网智能化和抗灾能力;二是新兴网络发展,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加速卫星互联网商业化,完善低空经济安全体系;三是加强产业链韧性建设,依托重大工程构建跨区域产业网络,加强重点优势领域产业链“锻长板”和加快产业链“补短板”。

  为增强发展稳定性和韧性,“两重”政策可采取三大关键举措:强化需求侧政策,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激发创新产品渗透率,形成“需求拉动型弯道超车”;改革国企考核机制,增加产业链带动、科技创新等长期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引导国企担当战略投资主力;加强国际标准主导,支持企业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制定,巩固技术话语权。

  从居民社区路、水、网的便利到沿江高铁的通达,从地下管网的安全到“三北”工程的绿意,“两重”建设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筑牢民生底色与发展根基。正如张钟文所言:“‘两重’建设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投资拉动,更在于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积蓄力量,让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在河北省固安市的老城区,居民们最近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过去,每到雷雨时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